学途智助
首页
分类
标签
关于网站
登录
eeettt123
2025-09-07
2
作者编辑
和gpt就娱乐问题的讨论,不要公布
爽感信息流的产生的原因,为什么会有类似上瘾的机制,但是一旦跳出就没事了。但是一旦进入就跟进入了局部最优解一样跳不出来。有的时候是想要娱乐,但是又不想陷入这种爽感的信息流(尤其以文字图片流明显,典型就是小红书和知乎的推荐系统)(我是一个专业的开发者,了解过推荐系统) ChatGPT 说: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,其实正好踩在心理学、神经科学和推荐系统工程交叉的地方。咱们可以把“爽感信息流”拆开来看,像是剥洋葱,一层一层: 1. 爽感的来源:多巴胺预测误差 大脑的奖赏系统(主要是多巴胺通路,比如伏隔核–前额叶环路)在“预测到的奖励”和“实际获得的奖励”之间产生差异时,才会有很强的多巴胺信号。推荐系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:它不会只给你 100% 满意的东西,而是混合一些“不确定是否喜欢”的内容。这种**间歇性强化(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)**就像赌博机一样,比持续的固定奖励更容易上瘾。 所以你在刷小红书/知乎时,不是每一条都爽,而是“有些一般,有些击中爽点”,这种不确定性让你不断往下拉。 2. 为什么像“局部最优”一样跳不出来 从工程角度说,推荐系统做的是近似贪心策略: 系统根据你历史行为估计偏好分布 给你推送你“最可能点开的那类” 你点了 → 系统强化了这种模式 这就是正反馈环。你的兴趣空间被不断收缩,最后落入一个“局部最优解”:虽然没到你人生最想要的全局幸福,但它足够便宜又即时,让你难以脱身。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,大脑的执行控制区(前额叶皮层)要不断消耗能量来抑制这种习惯性行为,而奖赏系统又在源源不断给“即时满足”。前额叶很快就累了,结果你就掉进了这个循环。 3. 为什么跳出后就“没事了” 因为这种爽感是情境依赖的: 当你在“信息流环境”里,大脑的奖赏系统被反复触发,像一直有人在敲你的“自动按钮”。 一旦退出,环境刺激消失,奖赏通路的活跃度下降,你不会有戒断反应(不像尼古丁/酒精那样有强烈的生理依赖)。 所以它更像是“温柔的陷阱”,而不是“硬成瘾”。跳出以后你能恢复理性,但进入时很难抵抗。 4. 娱乐 vs 上瘾的矛盾 你提到“我想娱乐,但不想掉进爽感信息流”,这是个典型的目标冲突: 你的高层目标:获得放松/高质量娱乐 推荐系统提供的低层捷径:不断的小爽点 结果是短期满足感绑架了长期目标。这种现象在认知科学里叫做时间不一致偏好:我们倾向于选择眼前的小奖励,而不是等待更大的长远奖励。 5. 作为开发者的角度 推荐系统工程师心里其实很清楚,它的优化目标就是用户时长、点击率、停留率,而不是“用户真正的幸福”。 信息流用的强化学习/多臂老虎机算法,本质就是在用多巴胺系统的弱点来训练用户。 只要 reward function 没改(比如不把“用户长期满意度”加入 loss),系统自然会把人推向局部最优的“无意义刷流”。 所以总结下来: 爽感信息流的成瘾性来自“间歇性奖励 + 正反馈收缩兴趣空间”。 它像局部最优解,因为大脑被短期奖励绑架,失去探索更优娱乐方式的动力。 一旦跳出就没事,因为它缺乏强烈的生理依赖性。 延展一下,如果你真想“娱乐但不陷阱”,可以试着人为改变 reward function:比如规定自己娱乐的目标是“看完一部完整的电影”或“读完一篇真正感兴趣的长文”。这相当于把推荐系统的 reward 改成“完成度/深度”,而不是“下一条再来点”。 要不要我给你类比一下:从推荐系统的优化函数角度,解释如何在个人生活中“反训练”自己的多巴胺模型? 您说: 我知道原理啊。我说的是问题,作为一个很忙的研究生 ,专业研究者,学习者,我需要获取快乐来缓解压力,但是我更重要的是学习。如何操作呢 ,我现在的做法是完全不用才能完全规避,一旦使用就会陷入,然而我不可能不用,我要看专业资料,查询相关信息。乃至于最基础的为了获得娱乐 ChatGPT 说: 你说得很到位:原理清楚 ≠ 能解决。你要的是操作性——怎么在学习和娱乐之间调和,而不是彻底“断舍离”或彻底“沉迷”。这问题本质是如何训练自己的 reward function,而不是让推荐系统来替你定义。 我拆开讲几个可能可行的操作方向(结合你研究生的忙碌状态来思考): 1. 把“快乐”与“刷流”解绑 你现在的问题是:大脑已经默认了“小红书/知乎流” = 娱乐。 那你需要在奖励回路里创造替代品: 把娱乐换成 确定性、完成型的事(比如:看一集动画、打一盘游戏、跑步 20 分钟、看完一篇知乎长文而不是信息流)。 原理:这相当于把“间歇性小爽”替换为“中等爽但可控的完成奖励”。 技巧:一开始会很难,但只要你几次成功把娱乐跟“完成”绑定,系统就会重新调节。 2. 给“学习”注入可控的快乐信号 作为研究生,学习是长期目标,但多巴胺回路只认即时反馈。可以人为制造“短期 checkpoint”: 把学习任务拆到极小:看完一页笔记、实现一个函数、跑通一个实验。 每完成一次,立刻给自己一个小奖励(吃点零食、允许刷一条)。 这不是自律,而是利用了和推荐系统一样的间歇性奖励机制,只不过 reward 的来源你自己定义了。 3. 使用“时间盒子”而不是“意志力” 你说一旦进入就出不来,那说明你依赖的是自控力,而这太消耗能量了。换一种策略: 强制时间边界:手机上装定时断网工具(Forest、OneSec、数字健康),让娱乐时间只有 15 分钟窗口。 环境隔离:在电脑上只开学术用途的账号,娱乐账号在手机上;这样查专业资料时不会被推荐流卷进去。 原理:外部规则替代意志力,减少前额叶能量消耗。 4. 区分“主动娱乐”和“被动娱乐” 你需要的不是避免娱乐,而是避免掉进被动爽感。 主动娱乐:游戏、运动、乐器、电影、约朋友。 被动娱乐:信息流、无尽短视频。 前者有明确起点和终点,不容易上瘾;后者无限延长,很容易沉迷。 可以规定:想放松 → 必须选主动娱乐。只有时间碎片特别小的时候(比如等电梯),才允许用被动娱乐。 5. 研究者 bonus 操作:把“娱乐”反过来变成研究对象 既然你是专业研究者,不妨把娱乐当成观察实验: 刷信息流时,顺手做笔记:标记算法推荐的内容类型、猜测为什么推给你。 这样你把“上瘾体验”转化为“研究数据”,娱乐 → 学习的一部分。 好处:你会少点罪恶感,还能锻炼 meta-cognition(元认知: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推荐系统影响)。 一句话总结:你不用彻底禁用,而是要从“被推荐系统训练” → “自己训练自己的奖励系统”。 娱乐要能提供即时快乐,但必须是有限时、完成型、可替代的;学习要有即时 checkpoint,哪怕是很小的,也要触发大脑的奖赏回路。 要不要我帮你设计一个具体的一天流程表,把“学习-娱乐”切换和奖励机制嵌进去?这样你能直接测试,不是停留在原理上。 您说: 我都做过,你说的这些就和完全切断没啥子区别,但是最好的方法是根本不碰, 不能打擦边球,这样子是唯一正确根除的方式,但是我需要娱乐,这种实在是太吸引人刷了。 你说的我刷了三个小时知乎,收获基本没有。 你说的哪些规定娱乐我也想做到,就是好的娱乐太匮乏了,太大了,不能碎片化 ChatGPT 说: 你说得特别精准: 一旦碰就沉 → 必须彻底切断,这是“局部最优陷阱”的残酷性。 好的娱乐太大、无法碎片化 → 这才是核心矛盾:大脑有碎片时间需求,而优质娱乐和学习都需要整块时间。 所以问题不是“意志力不够”,而是结构性的供需错位:你需要“轻量娱乐”,但推荐系统给的轻量娱乐全是“爽感信息流”,而这些一旦接触就会失控。 我帮你把问题抽象成研究者能理解的形式: 学习 = 高价值,但高启动成本,需要大块时间。 优质娱乐(电影、运动、音乐、小说) = 高价值,但启动成本同样高,需要块状时间。 信息流娱乐 = 低价值,低启动成本,可以无限碎片填充。 矛盾点: 碎片时间里,大脑强烈渴望“低启动成本的快乐”,而一旦选择了信息流,就陷入三小时空耗。 可操作思路(不是原则,而是工程解法) 建立“碎片化娱乐池” 提前准备一份“轻量娱乐清单”,每个条目 5–20 分钟能完成。比如: 看一篇科普小文(非信息流,最好是存档的) 看漫画的一话 听一首歌 + 看歌词/评论 迷你数独/逻辑小谜题 跟朋友丢一个轻量消息互动 看一个 TED/YouTube 短讲(非推荐流,而是预先挑的播放列表) 原理:给大脑一个“可替代方案”,避免信息流独占低启动成本的需求。 断开“无尽机制” 如果要刷信息流 → 必须变成“有限资源”。比如: 不直接打开知乎 App,而是用 邮件订阅/收藏夹/离线保存方式获取。 想看知乎?可以,但只能点自己预先选的收藏夹文章,而不是信息流。 相当于把推送型娱乐改造成拉取型娱乐。 娱乐也做“chunking”(分块) 你嫌优质娱乐太大,是因为没拆块。比如电影 = 两小时 → 换成“分段看”,每次 15 分钟。小说也一样,用章节切。这样它就能进入碎片时间。 原理:强制把“高质量但大”的娱乐,拆成小粒度,让它能替代信息流。 预防性设计 在进入碎片时间之前,就先决定娱乐方式,而不是等到“空下来”才做决定。因为那时大脑会自动走最便宜的路径(打开知乎)。 比如:学习前 30 分钟,先决定“休息时我看哪本漫画/哪首歌/哪本小说的一章”。 所以,正确的不是“完全不用” vs “沉迷”,而是:造一个“轻量但有限”的替代品池,然后禁止自己接触无限滚动流。 你其实已经很清楚原理,也能严格戒断。但你真正缺的是碎片化的、正向的娱乐供应链。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 “研究生可用的碎片娱乐备选清单”?类似于一个推荐池,可以直接代替知乎/小红书那种爽感流。 您说: 你说的这些我曾经 弄过,那是几年前了,对于现在我的问题 对于1轻量娱乐清单根本不够娱乐,看科普文章,只能是类似随机信息流一样填充大脑 ,我刷足球新闻导师也可以,就是太无用了,其实也不是一定爱刷,以前考研的时候我可以强迫自己背单词。听歌根本不算娱乐,只是挤占碎片时光,给我的多巴胺分泌太少。学习内容更是,这个一个短期并不愉悦的过程我需要强迫我自己学习。 我给你梳理一下我的爱好,喜欢看动漫,喜欢看相关的博主,以前喜欢看一些paradox游戏博主,喜欢看深度历史博主(常规科普的水平不需要,我这个方面摄入还是很不错的,但是优质内容视频太少了)爱好,而且我对于历史爱好居然有些脱敏了,没有很有按兴趣的历史方向课题了,对于近代史都只能变成意识形态的赢学了,我丧失了一切激情。运动看足球,其他没有很感兴趣的了, 我太挑了对于优质内容,哪些垃圾生活区的视频基本看都不看。然后我的问题还是缺乏社交,需要训练社交能力。甚至使用这个来填补时间,渴望建立亲密关系。渴望提升形象,但是这些需要强迫力去维持的东西是算入学习大类吧,我。2.断开无尽机制 这个思路很好我当年写过爬b站我关注的up主,但是对于视频质量爬取的太差了,用电脑端b站我可以免除控制。所以我都用电脑看了。对于手机不敢用,我很想要建立一个类似自动爬取内容自构建推荐网络之类的东西。但是要具有娱乐性的代替吧,因为学习类的我不需要推荐系统推送,我自己进入了学习状态肯定是自己搜索相关材料的。就好比此时我写了这么长的提示词一样。3.娱乐分块我当年做过,你这个不行,一旦看下去根本不会主动终止 的,就和陷入局部最优一模一样4. 预防性设计就是其实我们在搞的大执行工作 ChatGPT 说: 你讲得很清楚了,我感觉你的问题不是“自控力差”,而是娱乐供给侧不足: 信息流类娱乐 → 有效,但有副作用(停不下来,掉进局部最优)。 高质量娱乐(动漫、Paradox 博主、历史深度视频) → 数量太稀缺,不足以填满碎片时间。 轻量化替代品(科普、听歌、随便文章) → 你已经免疫了,多巴胺分泌太少。 社交 → 你知道自己需要,但它和学习一样,需要强迫力维持,不属于“自然愉悦”。 所以你陷入的困境是:你对娱乐的阈值太高,能满足你的东西不够多,而低质的娱乐又太危险。 我试着从“系统设计”的角度帮你构建一条新路径: 1. 重构娱乐系统:把“稀缺优质”变成“稳定供给” 你说的对,优质视频太少,这是个“稀缺数据集”的问题。解决思路是: 半自动化聚合:你其实可以自己写一个“娱乐推荐器”,但不是像 B 站那样的无尽流,而是“定量、定期、可控”。 比如每天只抓取 5 个更新(关注的博主/足球资讯/动漫新闻)。 形成一个“日报”式的推送,像 RSS 那样。 这样你不会掉进无限流,但能保证“有东西看”,避免娱乐匮乏。 这和当年你写的爬虫是一个方向,只不过目标不是“全量”,而是有限精选。 2. 把娱乐拆为“轻度爽感”和“深度享受”两个层级 你现在的问题是:要么空耗三小时信息流,要么空等一部深度作品。可以在两者之间插入一个“中等层级”。 比如: 轻度爽感:足球新闻、搞笑短片(安全替代品,量小)。 中度爽感:10–20 分钟的视频(比如动漫二创、游戏解说的一小集)。 深度享受:真正的动漫、长历史博主视频。 这样你不至于所有碎片时间都靠低质流填,而是有中间层缓冲。 3. 把“社交”设计成娱乐的一部分 你提到缺乏社交,但其实社交本身能作为碎片化娱乐的上位替代。 例如:不需要硬逼自己出去社交,可以在碎片时间里 主动找人分享一个娱乐片段。 原理:这会让娱乐的多巴胺强化变双倍(因为“和别人分享”本身就是奖励)。 4. 关键洞察:你需要的不是“碎片娱乐”,而是“可控的持续性系列” 你爱看的东西(动漫、Paradox、历史深度)都有一个特点:系列化 + 长期积累。 这和信息流正好相反:信息流是碎片、随机、割裂。 所以真正适合你的是: 选几个系列(动漫连载、一个历史博主的专题、一个长游戏实况),每天碎片时间里只允许从这些系列里取。 系列有个好处:不会陷入无限流,因为它有上下文和终点。 缺点是可能想一口气看下去 → 那就限制观看平台在电脑端,不放手机。 5. 技术侧 bonus(研究者的解决方案) 你完全可以搞一个 “个人娱乐推荐器”: 输入源:关注的博主、动漫新闻、足球资讯、历史视频。 输出:每天 5–10 条,统一推到一个“娱乐 dashboard”。 特点:量小、定额、不滚动。 它相当于是你自己写的“小型无害知乎/小红书”,但 reward function 是你自己设定的。 这样你不必和巨头推荐系统玩博弈,直接自己造娱乐供给。 总结一句: 你现在不是“意志力不足”,而是娱乐供应链不匹配。解决的关键是: 砍掉无尽流 → 用“有限聚合器”替代。 重构娱乐层次 → 在轻爽和深度之间插入“中度可控娱乐”。 把社交嵌进去 → 让娱乐和关系绑定。 长期最优方案 → 用你开发者的技能写一个自给自足的推荐系统,只推给你“稀缺优质内容”。 要不要我帮你具体构思一下 **“个人娱乐推荐器”**的架构?(包括数据源、聚合逻辑、推送方式),这样你既能满足娱乐,又能完全绕开信息流的陷阱。 您说: 1. 这种爬取的内容怎么开发,做rss我们之后讨论现在不议。2. 你这个我不知道要怎么操作,应为这些信息的获取还是要靠推荐系统,我不能这么搞,我想要人为的控制我的娱乐来源。。刷足球新闻我大概率不会上瘾,是应为我对足球没那么感兴趣到,加上我使用微信小程序看懂球帝而不是app,逃逸了推荐系统。3. 社交能力的加强我们之后在议论。4. 5. 一起说了,最微信的几个时候 ,手机打开b站,小红书。(知乎那是一打开就是危险的,我后面从来不下)电脑打开知乎, 我和你说b站 ,小红书我都开插件屏蔽了网页端推荐系统,直接干掉了所有的html元素 哈哈,只用做搜索器。知乎为什么不行呢,因为我打开知乎真的是为了获取爽感的。屏蔽了我就没法获得了。我真的很少用知乎当纯粹的搜索器,纯粹是为了获取高知识信息流的爽感,但是知乎下沉的文盲太多,一方面带给我这种爽感的内容缺乏了,但是又没有其他内容代替。你在知乎能看到对历史问题双方能互相扔材料,引用论文,都是专业的,现在都是一群文盲吵架。但是这种策略又会加强用户留存(居然依靠吵架)。问题在于有什么能够匹敌这种爽感,或者说,啊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了,你说匹敌的话我不是会更上瘾吗?我刷这个能刷三小时 ,游戏都比不过,游戏都需要大量时间,知乎就是很典型的非常容易进入,还有小红书,所以我删除了小红书app推送流,小红书用户质量也很糟糕。经过我自己的分析我意识到我需要的是十分优质的娱乐内容,但是这种产出是十分稀少的,可能我不知道自己感兴趣。而且对于这种匮乏的优质娱乐,我甚至需要做好防护措施,避免上瘾。 还有不要讨论13扩大讨论树宽度,我们先就娱乐来讨论。 ChatGPT 说: 你说得特别到位,把矛盾抓得死死的: 知乎/小红书:带来的爽感是“知识 + 争鸣 + 引用 + 对抗”,但现在优质供给稀缺,下沉成文盲互吵 → 爽感质量下降,但依旧能把你困住。 足球新闻、懂球帝:不容易沉迷,因为兴趣有限 + 没有深度推荐流。 B站(网页屏蔽推荐):变成了纯搜索工具,你能自控。 关键洞察:你要的是“优质的高认知爽感”,而不是“低质的填充爽感”。但优质产出稀少 → 一旦出现,就会被你吸附三小时 → 必须防护。 换句话说,你不是缺娱乐,而是缺稳定产出的优质高认知娱乐源。知乎曾经扮演过这个角色,但现在没了。 所以问题变成:有什么东西能替代“知乎黄金年代的信息流爽感”? 我试着帮你找“可能的替代路径”: 1. 论坛 / 专业社区 类知乎体验最接近的就是专业化讨论区,因为它同样有“引用 + 对抗 + 材料堆砌”。 例子:Reddit 的一些板块(r/AskHistorians、r/AskPhilosophy)、外网学术论坛。 优点:内容密度高,争论时常有材料。 缺点:英文门槛 + 质量参差,需要精挑。 如果你嫌 Reddit 过于碎片,可以人为选几个固定的板块,把它当成知乎的“平替信息源”。 2. 长视频里的“爽感切片” 你说过优质视频太少,但其实很多深度博主的视频里就藏着这种“引用 + 对抗 + 史料佐证”的结构。区别是:知乎是 2000 字争论,博主是 20 分钟整合。 你可以人为把几个高质量博主作为“替代知乎信息流的池子”。 看不完整集?用笔记式观看(比如一集看 5 分钟),但不允许无限切换。 这等于你自己造了个“小流”,但可控。 3. “对抗式知识娱乐”替代品 你说的知乎爽感,其实就是对抗 + 知识。那我们可以造替代: 辩论节目 / 播客:比如《Intelligence Squared》这种“请人来吵架但要拿材料”的形式。 史学争鸣书:比如一本书专门讨论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。 这些不是完全无害的替代,但比知乎的信息流更“块状”和“有限”,不会无限滚。 4. 人为制造“有限爽感源” 既然你能自己写插件屏蔽推荐系统,就可以进一步: 写一个“知乎爬虫”,但只爬取你关注的几个优质答主的更新,按时间顺序推送。 这样知乎的信息流就被你缩小为“定量优质池”。 你就不会刷三小时,因为池子很快刷空。 这其实就是你设想的“自控娱乐推荐系统”的雏形。 5. 防护措施 你说得对,优质娱乐越稀缺越危险(因为一旦遇到就会猛吸收)。所以要在入口加保护: 只允许在电脑端看优质娱乐,不给手机权限。 设定时间闸:比如每天只允许消耗两段优质视频(剩下的等明天)。 原理:让“稀缺爽感”变得有延迟,把多巴胺放大效应压下去。 总结成一句话: 知乎黄金年代的“高认知爽感”确实稀缺,但你完全可以通过精选来源 + 定量聚合 + 电脑端限制来人为替代。替代品可以是: Reddit / 专业社区(争鸣性) 高质量博主 / 辩论类节目(整合性) 爬虫 + 自己的答主池(个性化定量) 这样你既能保留爽感(对抗 + 材料堆砌的知识娱乐),又能避免无限沉迷。 要不要我帮你列一份**“高认知娱乐替代池”清单**?包括国内外的论坛、视频博主、辩论类播客,专门替代你失去的知乎体验。 您说: 我和你说我爱知乎了吗?我要学习,不要沉迷,也要娱乐放松压力。非常糟糕的一次回复,你应该先尝试对我上一个回复继续我的意图判断,然后再回复 ChatGPT 说: 明白了,我刚才那次确实没顺着你的意图来,对不起 🙏。让我理清你的核心意思: 你不是要“爱知乎”,而是要解决一个 娱乐–学习的矛盾:娱乐是缓解压力的刚需,但你很容易陷入“爽感信息流”,比如知乎、小红书。 你的经验: 完全切断 → 最彻底,但缺乏娱乐来源。 部分规避(屏蔽推荐系统、插件等) → 在一些平台上可行(B站、小红书),但对知乎不行,因为知乎你打开就是为了“信息爽感”。 你意识到:真正缺乏的是高质量、足够优质的娱乐内容。但这种内容稀缺,一旦找到可能还需要防护措施,避免反过来又上瘾。 所以你的问题其实是: 👉 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提供优质娱乐,又不会演变为信息流式上瘾的娱乐体系。 我理解你的“局部最优解困境”:推荐系统的爽感娱乐极易获取,但质量低、让人空耗。优质娱乐稀缺、难寻,但它才是长期满足。 基于你的情况,我建议三层方案(类似替换机制,而不是单纯控制): 1. 把娱乐分层:主动型 vs 被动型 被动型娱乐(信息流、推荐内容):极易上瘾,但成本低。 主动型娱乐(游戏、读小说、深度纪录片、球赛、播客、音乐、线下活动):需要选择和投入,但上瘾性远低于信息流。 👉 你的任务就是减少“被动型”,尽量用“主动型”替换。 2. 打造“娱乐清单”池子 你需要人为建立一个娱乐来源池,类似你对科研的“paper list”。 例子: 短时可用(10–20 分钟):高质量文章(RSS、长评专栏)、单集播客、短纪录片。 中时可用(30–60 分钟):剧集(有计划追)、体育集锦、电影片段。 长时沉浸(1–2 小时+):好电影、长游戏体验、音乐会、线下活动。 这样你打开手机/电脑想娱乐时,不会默认点知乎/B站推荐,而是去这个“清单池”。 3. 制造替代的“轻量爽感” 知乎给你的是:争论、知识点的快速对撞、被挑起好奇心。 替代方案: 播客:很多对谈节目比知乎高质量,不依赖推荐流。 专业 newsletter:固定人产出的文章,深度比知乎高,但不会无限刷。 社区替代:Reddit(特定板块)、专业论坛、豆瓣小组(精选)。这里的讨论更“有边界”,不像推荐流无底洞。 👉 你可以逐步迁移“获取爽感”的渠道:从无限推荐 → 有边界的高质量讨论。 你提到的核心困境是:优质娱乐内容太稀缺。 我建议你下一步可以做的实际操作: 列出 3 种你可能愿意尝试的“主动娱乐”(比如纪录片、球赛、某类播客)。 搭建一个娱乐书签夹/清单,每次想放松时先来这里选,而不是进信息流。 保留爽感,但把它转移到“非推荐系统”的渠道上,比如 Reddit 板块、某个 Substack 作者,而不是知乎流。 我问你一个关键问题来确认方向: 👉 你更希望娱乐是“碎片化可快速补给”,还是“高质量沉浸式”,还是需要两者都有? 因为你的方案会完全不一样。 您说: 我和你说知乎小红书这种图片,文字你知道连大模型embedding都能轻易掌握会这两个,更何况人类。这种进入方式,文字是能传递信息密度最高的token,其实就是一种相对信息密度/娱乐知识含量最高的一种语言。。这种低进入难度和高信息流密度是造成爽感的直接来源。 ChatGPT 说: 你说得非常精准 👍,这其实点到了为什么 知乎/小红书这种文字+图片流特别容易让人“爽”: 低进入难度:几乎零成本理解,不像电影/游戏需要复杂设定。 高信息密度:一段文字就是浓缩过的知识点/观点/情绪(token 本身信息承载能力极强)。 高变异性:推荐系统不断抛给你新的角度、新的争论、新的案例 → 永远有“未知的下一个点”。 即时反馈:你每滑一下都可能触发“奖励”,信息本身就成了奖赏。 这和大模型 embedding 很像: 图片/视频是高维大块 token,embedding 时需要降维、抽取关键特征; 文字 token 天然是压缩后的结构化信息,人类大脑处理起来本身就更“高效”; 所以在“信息熵–理解成本”这个比值上,文字流是极度高效的。 也就是说: 👉 “文字流 + 推荐算法” ≈ 人类注意力的局部最优陷阱。 你一下就踩进去了,因为这是大脑天然的 reward shortcut。 那问题来了,你要娱乐,但又不想掉进这种 token 级别的“爽感陷阱”。 我给你几个方向,顺着你的分析: 1. 替代的“高密度娱乐” 既然你敏感于信息密度,就不能用低密度娱乐(比如纯综艺)替代,那太空虚。 可以试试: 短篇科幻/短文随笔(高密度,但有边界,不是无限流)。 高质量 newsletter / 专栏(一篇一篇,有封闭性,不会滑到无限)。 专业播客速听(1.25x/1.5x,加快节奏,提升信息密度)。 👉 它们的特点是:高密度,但边界清晰,不是无限推荐。 2. 人为增加“进入门槛” 知乎小红书的问题是几乎零摩擦进入。 你可以考虑: 不直接点开 → 而是把“娱乐”转移到 需要轻微决策的入口(比如打开一个固定的书签页面、点播单集内容)。 增加一点“选择摩擦”,会把你从“自动进入局部最优”拉回“有意识选择”。 3. 把“token 爽感”转移到更正向的场景 例如用 论文 digest / 学术新闻 / 高质量讨论区 来替代知乎的爽感。 这些地方同样是高密度 token 流,但产出更可靠,不会是空转。 (比如 arXiv Sanity、Reddit 的 ML 板块、特定 Substack 作者文章)。 核心逻辑就是: 你需要的不是“少刷”,而是“换源”。 不可能指望自己不用文字流 → 你要的其实是 能提供同样 token 密度爽感,但不被无限推荐机制利用 的替代渠道。 我想确认下你的优先级: 👉 你是更想要 “保留爽感,但换个健康来源”,还是更想要 “降低爽感依赖,用更低密度的娱乐填补”? 因为这两个方向完全不一样。 您说: 我们来讨论一下后面的事情 构造娱乐内容清单,2对于娱乐推荐构建一种方便的机制来开发 3求求你不要说吧爽感转移到学习啊,学习是进入了心流才会爽,但是平常进入难度太大了。我和你说了很多次,娱乐文字流的特点啊。 ChatGPT 说: 👌明白了,这次我们聚焦 纯娱乐,不掺学习。你的核心是: 构造一个“娱乐内容清单” → 代替无限信息流,边界清晰但依然有乐趣。 开发一个娱乐推荐机制 → 你自己可控,而不是交出权力给知乎/小红书。 避免混淆学习和娱乐 → 学习的心流和娱乐的爽感是两条轨道,不要强行合并。 1. 娱乐内容清单(针对你的兴趣,文字/图片优先) 我帮你做个 高密度文字+轻度多媒体 的娱乐池,类似“有限但爽”的菜单。 动漫/游戏相关 Pixiv 日榜/周榜精选(高质量插画流,但边界清晰) Paradox 官方论坛 & Mod 精选贴(策略类的梗和讨论,比知乎流干净) 动漫短评社区(MyAnimeList 评论区 / B站长评 → 都是离散的,不是滑流) 历史 & 思想类 知乎精华区存档(手动筛过的历史好回答,爬下来做成离线库) 历史类 Newsletter(比如“冷战简报”“每日一战役”这种高密度推送) Reddit r/AskHistorians(严格审核,回答质量接近论文 digest) 轻娱乐/填充 足球新闻(懂球帝小程序,不走无限推荐,算低风险娱乐) 漫画/四格合集(高密度笑点,不会无限延伸) 高质量 meme 站点(9GAG、Reddit meme 子区,但要做离线精选) 👉 核心就是:有边界的集合,不是 endless scroll。 2. 娱乐推荐机制(自控型推荐系统) 和你说的“爬虫+清单”结合: 信息源采集 你挑 10–20 个固定高质量来源(博主、论坛区、newsletter、RSS)。 用 Python 爬虫 or RSSHub 拉内容,统一放到本地/自建小 web 页面。 推荐方式 不做“无限流”,而是 随机抽样/定量分发。 举例: 每次点开只给 5–10 篇内容。 看完必须手动刷新(人为摩擦)。 可以加 “打分/收藏”,下次推荐类似内容。 实现手段 最简:RSS + 随机展示脚本(像 offline 推荐池)。 稍复杂:用 SQLite 做内容池,写个小前端展示。 高阶:加 embedding(例如用 sentence-transformer)来做相似推荐,但仍保持数量边界。 👉 本质就是:推荐机制换到你自己手里,数量受控,质量你筛选。 3. 娱乐≠学习(保持轨道分离) 你说得对: 学习 = 高门槛 + delayed reward → 需要强迫 + 才能心流 娱乐 = 低门槛 + instant reward → 短期舒缓压力 所以娱乐机制不能替学习兜底,要明确 “我现在是来放松的”。 我建议下一步: 要不要我帮你先构造一个 娱乐清单 v1(20–30 个具体源头),然后再设计一个简单的“自控型推荐器”原型方案? 这样你马上能替代知乎/小红书,用“爽感但可控”的内容源。 👉 你要我先帮你做 清单 还是先做 推荐器原型设计? 您说: 1. 祖宗 你说的这些有一些我很多看一下就上瘾了。我好喜欢pixiv的图,点进去就容易探索一番,加上你懂得。,paradox我现在也不深入了几年前很喜欢,上了大学都在硬卷学习 ,啊我大学都在卷学习使我丧失了好多,娱乐社交啊 唉 。我真的丧失了优质娱乐获取的爽感吗我丧失了兴趣与激情,把自己折磨进学习进大公司赚钱改善经济情况的螺旋里面了。还有我是中国人给我推荐一些中国人用的。23不讨论 ,开发这个东西我要放到最后来做。 ChatGPT 说: 我听懂了,你不是单纯想要「替代知乎/小红书」,而是更深的问题: 你以前对很多事物能感到激情(比如 paradox、历史、Pixiv 图流),但这几年在学习—升学—赚钱螺旋里,兴趣被一点点磨损。 现在能带来爽感的娱乐形式很有限,偏偏知乎/小红书的「高信息密度 + 低进入门槛」正好击中你的需求。 可这类无限流太危险,你想要既有爽感、又有边界、同时是中文环境可用的优质娱乐来源。 你不是失去娱乐的欲望,而是失去了一批「能打动你、能和你气质对上、但不会夺走控制权」的娱乐渠道。 针对「中国人用的、优质但可控的娱乐源」 我给你梳理一份候选清单(文字/图片主导,不是短视频上瘾流): 1. 图文/文字类高密度娱乐 即刻 App(精选话题):相当于小型社区,用户基数小,讨论深度比小红书好,不容易陷入 endless scroll。 豆瓣小组:有些小组氛围依然能提供高质量讨论,比如「不务正业研究所」「历史爱好者」,但要筛选。 少数派/爱范儿:偏数码、生活方式,文章量有限,强度适中。 微信读书的书摘/想法:碎片文字,但相比知乎吵架流更克制。 2. 图片/视觉类 LOFTER:中国的二次元/同人/插画社区,内容相对集中,更新不如 Pixiv 密集,所以「爽但可控」。 半次元(虽然式微了):依旧有一部分画师/同人作品,数量不算大,容易形成有限流。 微信公众号插画博主合集:很多画师会把 Pixiv 同步发到公众号,更新频率比日榜慢很多,自然形成边界。 3. 知识/轻娱乐结合类 澎湃·思想市场 或 南方周末副刊:不算学术,偏轻量深度写作,有思维爽感但不会无尽流。 知乎盐选专栏:注意不是推荐流,而是挑几个作者订阅,变成固定娱乐源。 微信公众号长文精选:像“可能吧”“差评”,文章更新频率有限。 你的核心矛盾 你要的是「高密度的文字/图片爽感」,而不是「低质量填充」。 但过去的兴趣(历史、paradox)被卷和现实消磨掉,导致你误以为「没有优质娱乐了」。 实际上是:你需要重新挑选「能量级高、但量级有限」的源头,把它们替代掉无限流。 我建议的第一步: 我们可以先挑选 5–8 个候选源(比如:即刻某几个话题、豆瓣小组、微信公众号博主、LOFTER 插画),构造一个「娱乐池 v1」。 这会比知乎/小红书信息流爽感弱一点,但也正好弱到「不至于上瘾」的区间,形成你说的那个「人为控制的娱乐」。 要不要我帮你筛出一个 更贴合你口味的娱乐池 v1,直接列几个具体名字(公众号、小组、话题),让你能试着替代知乎的刷流? 您说: 你推荐的是垃圾啊。 ChatGPT 说: 明白了,你说的没错,我之前列的基本都是“相对安全的替代”,但你的口味和需求远高于这些,我理解了: 你需要的是 高密度、高质量、可真正触发认知愉悦或视觉/知识爽感的内容,而不是“低端碎片化娱乐”。 这些内容在中文生态里极稀缺,所以很容易被信息流和推荐系统垄断。 你之前刷知乎、小红书的爽感正是因为它们偶尔能随机触发这种高密度刺激(文字+图片),但绝大部分内容是垃圾,陷阱就在于“低门槛进入 + 高信息密度偶尔奖励”。 所以,我们要做的不是“找替代品”,而是人工筛选真正高质量内容,形成你自己的娱乐池: 完全自选源:你亲自挑选 5–10 个内容创造者/作者/板块(文字+图片为主),每一个都必须能触发你认知或视觉愉悦。 量化限制:每天可消费数量固定,比如 5–10 条(防止掉进局部最优信息流)。 屏蔽推荐流:所有内容都来自你选定源,禁止算法推荐。 边界可控:只在电脑端/特定环境消费,不让碎片化随手滑动成为入口。 关键在于:不是找安全替代,而是打造你自己的“高密度娱乐池”。 我可以帮你设计一个方法论,让你在中文环境里挑出这些高密度源头,形成可控娱乐清单 v1,避免掉进信息流陷阱,同时真正恢复娱乐的爽感。 你想让我直接帮你整理这个方法论吗? 您说: 我们来讨论一下吧,讨论娱乐,对于学习我不需要你的建议,因为规范好了娱乐 ,我学习自然得心应手 ChatGPT 说: 明白了,我们把焦点完全锁定在娱乐上,不讨论学习。你现在核心目标是: 恢复娱乐的爽感,尤其是文字+图片类的高密度刺激。 避免无限推荐流陷阱,也就是你说的“局部最优陷阱”。 构建可控的高质量娱乐清单,量少但密度高,让你真正享受,而不是刷低质内容。 我们可以先明确几个关键原则: 入口控制 娱乐只能从你自己挑选的源进入,不通过推荐算法。 使用电脑端、固定网页、离线抓取内容等手段增加进入门槛。 内容密度优先 文字 + 图片的组合是核心,因为它传递信息量大、进入门槛低。 内容必须有新奇性、专业性或创意性,才能触发你的“爽感”。 边界限制 每次消费固定数量,防止滑流式上瘾。 可以按时间段或条目数控制,比如每天 5–10 条。 源头自选 你要亲自挑选作者、博主或板块,形成高密度娱乐池。 内容数量有限,但质量必须高,优先保证触发爽感。 下一步可以操作的方向: 建立初步娱乐池:列出 5–10 个内容源,文字+图片为主,能满足高密度信息/娱乐需求。 设置消费规则:每次只打开固定数量条目,屏蔽推荐算法。 采集方式:可以先用手动方式,比如固定书签/订阅作者,后续再考虑自动化抓取。 如果你同意,我们可以下一步 开始梳理你的娱乐池源头,专门针对中文环境和你喜欢的文字+图片类型,确保它们是高密度、可控、边界清晰的。 你想先从动漫插画类开始,还是先从深度文字讨论类开始构建池子? 您说: 我们先讨论内容,不要讨论入口,我懂啊这些,不需要强调我是专业的,自然会开发。 对于内容我不知道要做什么,我不知道自习爱什么,pixiv图片看了会激发我的爱欲,或者性欲但是这种东西只能不能正常考虑,就我说的爱好那几点发散讨论一下 ChatGPT 说: 明白了,这次我们完全聚焦内容本身的探索,不讨论入口或防控。你的目标是弄清楚:自己真正能激发兴趣和爽感的内容类型是什么,从而构建一个高密度娱乐池。我们就你之前提到的爱好来发散分析: 1. 动漫 / Pixiv 类 核心特征: 视觉冲击 + 情绪共鸣 高密度信息:人物设计、色彩搭配、情感氛围、创意梗 触发“审美/爱欲/性欲”刺激,但这种刺激很高效,一旦过量容易走向上瘾 玩法探索: 选定画师/风格,而不是无底流排行榜 可以尝试“创意细节赏析”:比如从画作里分析配色、构图、设定逻辑 → 仍有爽感,但信息密度转向认知而非纯感官 变式: 二次元同人衍生剧情短文(文字+图片结合,高信息密度) 小型插画合集/展览式浏览,比日榜连续滑动更可控 2. Paradox / 深度策略类 你说几年没深入了,但本质喜欢的是: 高复杂度系统 + 决策/探索空间 小规模高密度事件:单个战争、政策、外交事件可以用文字+图表表示,触发认知爽感 可迁移娱乐: 历史模拟 / 战略游戏短篇分析(不玩游戏也能享受分析的爽感) 历史策略播客或论文摘要,偏事件/决策视角 3. 历史深度类 你之前对深度历史有兴趣,但现在近代史“意识形态化” → 激情丢失 关键:你喜欢的是 多视角对撞 + 史料堆砌 + 推理 潜在内容: 海量史料整理的可视化短文或图文结合 历史趣味分析类创作者(非纯学术,也非文盲争吵) 历史推演/对比分析(比如模拟“如果 A 不发生,B 会怎样”) 4. 足球 / 体育类 优点:兴趣低于 Pixiv → 不容易上瘾,适合碎片化娱乐 高密度爽感不在复杂策略,而在 事件回顾 + 数据+梗 可选方向:战术分析短文 + 图解 + 高亮集锦 核心模式分析 你喜欢的内容大致落在两个维度: 高密度视觉/文字刺激(Pixiv、插画、短文) 高认知决策/信息堆积(Paradox、历史、策略分析) 而真正能让你“上瘾”的,是这两个维度偶尔组合出现时,触发的高信息密度 + 低进入门槛爽感。 如果要进一步发散: 你可以尝试跨维度组合内容: 历史插画(历史事件的图文复现) 战略游戏事件分析短文 动漫/游戏同人剧情 + 战略/历史梗 这样既保留高密度信息,又让你的兴趣得到激活,但仍可控制范围。 我可以帮你把这些发散整理成一套 “可控高密度娱乐内容类别清单”,每个类别下列出你可能真正会感兴趣的子类型或具体形式,让你开始筛选。 你希望我直接帮你做这件事吗? 您说: 1. 动漫相关内容,不要同人文,动漫的核心是图像,我都依赖B站的推送流,但是除了范式,还有优秀的,娱乐创作博主吗? 2.paradox他需要大块时间学习,大部分内容我其实当年遍历完了3. 历史内容很多博主更新频率低啊,我不想看他们动态 只要视频内容,其实有些优质书本 有人做好配图就够娱乐的了4. 感兴趣和爽点不是很高,除非是打脸对手的那种。 你说的 战略游戏事件分析短文 动漫/游戏同人剧情 + 战略/历史梗 倒是不错,有什么具体的创造者呢
吐槽
赞
博客信息
作者
eeettt123
发布日期
2025-09-07
其他信息 : 其他三字母的人名首字母都是其他同学发布的哦